新闻中心专注于轨道交通与商业共构项目投资开发

东鼓道开启临轨经济新纪元2017.09.07

海曙新闻 宁波海曙投资服务 

东鼓道开启临轨经济新纪元

       关键词解读:“临轨经济”是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分布为基础的新兴经济形态。在这种经济形态中,轨道交通建设不仅仅是一种为了缓解道路交通压力、优化居民出行方式,更重要的是要依托城市轨道交通,实现轨道与城市布局、产业布局的衔接,挖掘新经济增长点。

 

       众所周知,海曙中心区土地寸土寸金,尤为稀缺。数据显示,2010-2016年,海曙中心城区成交住宅用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,仅为宁波全市的0.98%。

  地上空间紧,地下做文章。8月21日,东鼓道开门迎客。作为省内首个地铁地下商业街区,也是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两站区间地铁综合体,东鼓道在宁波城市商业中心鼓楼与东门口之间,开启了海曙“临轨经济”的新纪元。

  开业第一天,记者随着人流从鼓楼站A口入站,还未到地铁出入闸口,一面天然绿植装饰的生态绿墙便映入眼帘,“D·GLine东鼓道”标示十分瞩目,往东走,便是通往和义、天一商圈的百米通道。

  “目前我们的餐饮业态占比57%,另外也包含文创产品、潮流服饰、美容美发等,零售业态35%,其他配套15%,这些商铺更加适合地铁的流动消费。未来还将引进儿童产品、体验业态,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成集交通出行、休闲餐饮、朋友聚会、文化体验、服务配套为一体的城市地下休闲走廊。”运营方宁波美昂龙公司商业部总经理温伯华说。

  东鼓道开通后,海曙中心城区的商业版图也因此改变。之前点状分布的商圈将被地铁连成一个“轨道商业带”。东鼓道连接天一广场商圈、和义大道商圈和鼓楼商圈,有17个出入口直达地下商业街区,加上东门口站和鼓楼站原本所拥有的12个出入口,共有29个出入口可即时进入商区。间接辐射宁波城市最繁华的核心区域和地铁沿线区块,初步构建联通地上与地下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,能够实现城市三大商圈、空间资源的无缝连接。

  正所谓“地铁一响,黄金万两”,业内人士指出,发达的地铁网络会给地铁商业带来大量的人流量,当人流量转换为客流量时,商业效应会呈几何数级变大,外加地铁沿线各站点星罗棋布,将改变三江口为中心的传统商业格局。地铁带来的商圈格局调整和消费力再分配,地下、地上空间的商业定位和业态组合将迎来新一轮“夺位战”。如何长袖善舞?值得业界关注思索。

  具体来看,早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机遇面前,海曙就通过轨道1号线、2号线的连接,打造以天一广场、和义大道、东鼓道为中心,辐射鼓楼沿、月湖盛园、南塘老街、城隍庙、莲桥街和天一阁·月湖景区的“泛天一商圈”,使之成为全市范围最大、业态最全、出行最畅的核心商圈。

 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中心城区。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、2号线的开通,海曙西片周边区域的商业崛起,“月光经济”的撬动作用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;同时,借力轨道交通,沿线城镇缩小了与中心城区的时空差距,得以不断向大型综合性城市接轨——发达便利的交通环境,吸引着更多都市白领的到来,对于沿线商户来说,这又是一大批优质的潜在客户群;未来,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,杉井奥特莱斯等城西区域的商业综合体也将尝到甜头,让海曙商业集群在中心城区和城西片区多点开花。

  业内人士指出,轨道交通也是把双刃剑,可以带来客流,也可以带走客流。把握临轨经济“脉搏”最大的难点在于怎样根据自己项目特征来运用好地铁。靠地铁把周边消费群体带到商场之前,先要基于充分了解区域内环境、消费者喜好、生活需要等打造的功能性价值,并在此基础上,打造好项目的整体环境,引进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品牌,并逐渐培养居民的情感纽带,潜移默化改变他们的消费方式,形成一定聚合力,培养消费者的粘性。“把周边的客人留在辖区轨道沿线的商业中心,而不是通过地铁流失出去。”

  从整体发展来看,东部是老牌的商贸中心,中部片区坐落交通枢纽,高新技术产业生机勃勃,西部未来将成为城市会客厅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围绕“东商西绿中高新”的都市经济发展格局,海曙在布局临轨经济发展可充分利用特色产业优势,进一步整合资源,完善一体化。

  “轨道交通承接的不仅仅是人口要素。”业内人士认为,轨道经济不应只局限于交通出行,还可以拓展许多业态。通过轨道带动中部新业态发展,打造创新创业高级平台,将中部科研成果在西部转化,此外,通过将人口要素引流到西部,也能够促进以农旅结合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。

  轨道交通的串珠成线,有助于促进产城高度融合、城乡高度融合,实现都市经济能级显著提升、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,也为海曙全力打造跨越发展的现代化示范中心城区,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。

 

转载自《海曙新闻》记者 孙勇